【转】苏州博物馆@贝聿铭
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座现代的公共建筑,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又是采用现代建筑语言的表达。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苏州文化与现代空间理念的契合,达成了其对传统文化予以再现与诠释的意愿——“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座现代的公共建筑,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又是采用现代建筑语言的表达。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苏州文化与现代空间理念的契合,达成了其对传统文化予以再现与诠释的意愿——“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艺术的表现方式,承袭了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园林布局艺术,并赋予新的含义,以求“中而新,苏而新”。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建筑群分为中、东、西三块,中部为主要交通空间,由南到北依次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办公区。主庭院和博物馆北边的拙政园隔墙相连,从博物馆望去,拙政园的高大古树随风摇曳,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博物馆与东侧紧邻的“忠王府”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13.jpg

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建筑的黑、白、灰色,形成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但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以“中国黑”片石取代砖瓦,切割成菱形体块干挂在坡屋面上,并与墙身连成一体。在主庭院上贝聿铭颇为煞费苦心。“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

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墙体的设计贝先生在苏州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发展建筑的体量……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勾勒白色墙面是苏博新馆墙体的形象特征。东方和西方艺术上的差异,前者强调对“线”的审美,后者突出对“体”的表现,无论是书法(西方没有)、绘画还是雕塑,东方艺术无不表现出这种“线”的审美特征,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线的艺术”。建筑也一样,单体的檐、脊、柱、架(木屋架)和群体平面铺开的线型串联组织,均强调了“线”而不是“体”这一特征。贝先生没受缚于传统的建筑型制,而是抓了这一艺术精神。对墙体的如此处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贝先生是在做像传统绘画那样的白描和勾勒,或者干脆就是在白纸上横竖撇捺。尽管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形象,但我们对此没有陌生感。同时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又不是随意的。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感的效果;墙上部的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与顶的连续性。

通过门窗框架或其中花格实现对室外景的框取也是传统园林景观中常用的手法。新馆朝向庭院借鉴传统建筑开窗形制,院中景色被框其中,宛如画作。窗边比传统园林中的窗边厚重,强调了框景的用意。


33.jpg


文字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新乡土倾向》张峻;《苏州博物馆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启示》焦伦 等;《基于空间句法对苏州博物馆与留园的空间结构对比分析》金刚;《苏州博物馆新馆》范雪

图片来源:公开资源



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

没有永远的学校,只有永远的学习!

为学位用,为学而寻!

image.png




---END---


转自:苏文青云微信公众号

转载供学习之用

如有版权问题

我们将及时删除




  


欢迎广大读者和园林爱好者踊跃发布

园林专业帖子

园林建材信息

以及

相关施工工艺做法

投稿请到“联系我们”页面

获取投稿模板和投递地址


审阅图标20201026-200.jpg







扫一扫关注微信